据中国航天报消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自动控制、陀螺及惯性导航技术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陆元九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6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在炮火下求学、在荆棘中拓荒,他用汗水、青春为祖国实现火箭升空、卫星环绕、九天揽月、踏足火星的壮丽梦想贡献了力量;至情至性,他是学生们眼中的“大先生”,更是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
他的足迹诉说着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求索报国的曲折多艰,他的经历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拳拳初心。
万里归来 矢志报国
1945年,抱着“学好科学救中国”的信念,陆元九远渡重洋,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求学,选择攻读当时最前沿的惯性导航技术,并成功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29岁时,他便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
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人才。陆元九毅然辞职,突破重重阻力,于1956年回到故土,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来。
回国后,陆元九参与筹建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先后担任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他与新中国第一批科技工作者白手起家,在“荆棘里拓荒”,共同开创了我国的自动化研究,点燃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星星之火。
开拓创新 屡立奇功
长期的科研工作中,陆元九一直保持着对创新的独到理解。他把创新当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并提出做航天科研工作“既要有跑百米的冲劲,又要有跑万米的耐力”。
在我国启动人造卫星研制之初,陆元九就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回收卫星”概念,并创造性运用自动控制观点和方法对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进行论述,为“两弹一星”工程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设作出了基础性贡献。
1975年11月29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回收成功。该卫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遥感资料和试验数据,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苏之后第三个具有回收卫星能力的国家。
陆元九一直倡导要跟踪世界尖端技术,并在型号工作中贯彻“完善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的精神。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航天先后开展了静压液浮支撑技术等预先研究课题以及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
行为世范 育人不辍
“我们的产品是要上天的,一定要保证质量。要求严格,可以进步快一点。”一直以来,陆元九在工作中的认真和严格,在航天领域尽人皆知。
让年轻人“进步快一点”,一代接一代擎起航天事业的旗帜,是陆元九的夙愿。1984年,陆元九担任了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常委的职务。在他过问下,航天系统自主培养高学历人才形成惯例,航天人才断层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2005年,陆元九发表了文章《航天人才科学作风培养》,受到航天科技集团领导高度关注,随即得到部署落实。一代又一代的航天青年才俊,在陆元九的示范指引下,成长为作风优良的航天工作者。
陆元九一生简朴,却捐出自己的大笔积蓄,资助科学研究。他的一生推动了我国惯性导航事业的跨越发展,也培养了一大批领军人才。
“九十九分都叫不及格,一百分才算及格。”陆元九常说的这句话,如今已成为中国航天人流淌在血液中的标准。
2021年“七一”前夕,陆元九以101岁的高龄,成为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最年长获得者。这是对他一生心系祖国、科技报国崇高精神的肯定。
百年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
痛别国士,一路走好!
(综编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延伸阅读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七一勋章”获得者|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陆元九:心系祖国 科技报国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七一勋章”获得者|百岁两院院士陆元九:把一生精力献给祖国航天事业
来源:共产党员网